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广东省于2025年4月10日正式发布了一项令人注目的新规,旨在推动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此次发布会由广东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共同举行,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详细阐述了这一新规定的背景与目标。
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的系列政策要求,广东实行了“2+1”方案,即两大素养框架和一项课程纲要。这些框架分别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与《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而课程纲要则为《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林如鹏表示,此次课程纲要针对各年级具体的课时安排做出了明确要求:小学1至4年级每学年需开设不少于6课时,而小学5至6年级则为10课时。初中学生则需在每两周内安排至少1课时来学习人工智能知识。高中阶段的课程将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衍生,要求高一或高二也是每两周一课时,重点深入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和应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纲要不仅强调课程的实施,还明确了评价方式,倡导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成长记录袋、学习数据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此外,广东还鼓励各地区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综合素养评价,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实教师队伍,确保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质量。
据了解,该省还将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新规需求,从而营造出一个多元化的机器人教育环境。总的来看,广东的新规为更好地将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石,力求在未来几年的教学中培育出一批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